生活

「奇裝異服」與「特立獨行」,可以說是當是臺北高校生的特色與特權。從中學進入臺北高校後,頭髮由剃得光光變成可以蓄髮,有的學生弊衣、破帽、不修邊幅、穿木屐、腰部綁著長條毛巾,隨風搖擺,那種旁若無人顧盼自雄的模樣有如戰國時代的浪人,但是學校卻可以視若無睹,任其存在。1937年的開學典禮,谷本清心校長以學校的立場,提醒所有學生,做一個臺北高校學生的準則:「從今日起,諸君便是紳士,紳士必須為自己的行動負責,酒也好、菸也好,因為諸君是紳士,善惡的判斷乃諸君的責任」。

學生們奔放不羈的行徑,與殖民體制下的臺灣社會並存,交織成為這個時代獨特的教育氛圍,宛若另一個「跳舞時代」,這正是殖民地之下的自由學園──臺北高等學校。不僅學風自由奔放,臺北高校畢業生在近代的國家發展中,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因而台日籍畢業生不約而同地形容,臺北高校是日本殖民統治下的「一股清流」。

學生在自由、自主的學習環境下,對感興趣事物展現積極的態度,校園刊物登載許多自然科學、歷史社會、傳統文化等等課題的研究與發表,展現他們求知與自學的精神,可說是進入大學前的暖身運動。同時他們參與文學活動,成為涵養知識份子的重要過程。畢業生們時而強調,經過高校時期的自由摸索,往往決定人生發展的目標,或者奠定人生觀、世界觀,在日後長期的人生路途上持續發揮影響,是以高校教育對菁英養成的重要性,尚包括外在世界的摸索,以及內在自我的探求。

臺北高校畢業校友,臺北醫學大學名譽教授葉英堃,為臺北高校做了一個註解:「自由、開放的風氣是高校特立的傳統。處於青春期後期與成年期早期交迭的高校學生,在傳統文化的保護傘下,享有『盡情探索人生各種可能,卻無須承擔責任』的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