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高校高等科於 1925 年開辦時,高等科的學生宿舍「七星寮」(名字取自臺北近郊的七星山)亦同時設立,乃借用北一中校地內原屬高校尋常科使用的第三寮之走廊部分擴建而成,原為木造 2 樓建築,僅能容納 35 人入宿。1926 年 4 月新校舍於古亭町(現臺灣師範大學本部)完工遷入後,七星寮亦於新校址設立,可容納寮生百人左右,約略等於高等科全部學生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因此並非所有學生均需住宿的全寮制。入宿的臺灣人與日本人學生均同寮、共同生活。
紀念祭1929 年,近代建築的新七星寮落成時曾舉行第一回「尞祭」王育德最喜歡放升高歌,認為詞曲「融入台灣的歷史與風土,充滿人文主義與自由主義」、「當中帶有內臺合作的理想」的「新七星尞尞歌」即於此時登場。
此後每年的尞祭幾乎都會推出新的「尞祭歌」,而且多由學生自行創作。另外學校幾乎每年舉辦的「紀念祭」(等同學校校慶)也都有由學生創作的「紀念祭歌」產生,例如「第十三回紀念祭歌」,是由第十四屆理乙的蘇銀河所創作的曲子。這些尞祭歌、紀念祭歌的創作,多少可看出在自由、自治的教育氣氛下,高校學生才氣揮灑的情況。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日本國內舊制高校的「老學生」,每年仍舊全國聚會舉辦「尞歌祭」,大家放聲高唱各高校的尞歌,追憶往昔的青春歲月。「尞歌」是舊制高校生往日生命的ㄧ個篇章,也是舊制高校文化重要的ㄧ個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