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早期師大人的共同回憶

鐘聲

校校鐘沿用臺北高校時期的自由之鐘,鐘樓位於現在行政大樓樓頂,由校工定時手拉敲鐘,鐘聲不僅時時刻刻提醒學生上下課,同時提供附近居民報時服務。悠揚的鐘聲一直以來是歷屆校友最懷念的校園生活記憶,民國72年(西元1982年) 鐘體因破損而退役,隨後由校友會捐贈新的銅鐘取代,但該銅鐘使用沒多久後,因電子鐘普及後也不再使用。 參考資料 師大校友月刊,林良,〈鐘聲悠揚─往事十題〉,197期,頁12-13。

統一考試(會考)

本校大一有共同科目考試,校方為統一作業,期末會將大一學生集中於體育館內舉行考試,尤其是炎熱的夏天,對學生來說更是煎熬。即使現今不再集中考試,但是不管是哪個階段的學生,對於考試期間的K書生活與各種壓力,必定是最難忘懷的求學記憶,如同校友孫彥民回憶:「學期考試一向集中在體育館及兩端的健身房舉行,每年下學期的考試都在全年天氣最熱的六月底或七月初舉行,而體育場的前後沒有窗戶,後面曬太陽,一面蒸,一面曬,考試簡直變『烤』試」。 參考資料 師大校友月刊,孫彥民,〈我對母校的回憶〉,49期,第3版,1967.6.5,約47級。〈陳國川教授口述歷史〉(未刊),20150706。師大校友月刊,林麗華(61級),〈母校的懷念〉,慶祝第六任總統副總統就職暨卅二週年校慶特刊,頁10。

起床‧升旗‧早會

民國37年(西元1948年)以降,劉真院長為貫徹「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理念,要求住宿學生須參加升旗與晨操,從日常生活中培養紀律與良好習慣 。民國43年(西元1954年)進一步頒布早會實行相關辦法,全校學生都必須參加。一大早必須起床是學生最痛苦的時刻,校友胡德海回憶:「每天六點多鐘,教官催促起床的哨音連響兩次後,大家『逼不得已』的爬下床來……起床前是一百個不情願,可是,早操後,却精神奕奕」,不然就是等到唱完國歌,升完旗以後,才衝進去點名。但是習慣了早起規律的生活,對不少人來說反倒是一種磨練,成為學生最難以忘懷的大學生活,而後升旗制度於呂溪木校長任內終止。 按:.升旗典禮均由劉真院長親臨主持,此外,本校學生入學之初,均須參加新生訓練,其目的亦在培養學生的良好生活習慣。 參考資料 師大校友月刊,胡德海,〈忘不了的母校〉,30週年校慶特刊,頁8。謝雲飛,〈回首三十年〉,221期,頁21-22。 陳泮藻,〈五年來之師範學院〉,第10版;《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院刊》,第85期,第2版,民國43 年11月。 〈陳國川教授口述歷史〉(未刊),20150706。

飯票:伙食團與膳廳

飯票一方面代表早期師範學生取得教師資格有保障,工作有著落;同時意指早期的住宿生,由學生組織的伙食團,負責統一辦理學生的三餐,入伙的學生每月繳交伙食費,可以獲得的伙食券亦被稱為飯票,運作方式,43級校友謝雲飛回憶:「每人持票領菜,菜票像汽車月票,每月九十三格,分早中晚發菜」。 膳廳用餐的盛況,不用等到開飯時間,走廊上已排成長龍,有的端面盆,有的捧大碗,早到的人除了享有溫暖飯菜,福利是湯上的浮油與有限的肉片,被學生戲稱為「早吃早有油」。菜色部分,因早期資源匱乏,男生提供兩菜一湯,最常見的菜色有紅燒冬瓜、煮爛的花生、味噌湯、炒高麗菜等。女生因主食吃得少,每餐尚能享有一葷一素的副食。除此之外,早期的伙食團還經營「加菜」服務,販賣滷蛋、滷肉、滷豆腐乾等,成為學生課後犒賞自己的方式之一,這種伙食團制度約在民國63年(西元1974年)取消。 參考資料 師大校友月刊,林良,〈鐘聲悠揚─往事十題〉,197期,頁12-13。 何文琴,〈憶母校〉,197期,頁20。謝雲飛,〈回首三十年〉,221期,頁21-22。

公費待遇

民國83年(西元1994年)前,本校學生享有「念書不用錢,還有錢領」的公費待遇。除享有學雜費、住宿費等等,依照各年代標準,每月還有一筆生活津貼,包括主食費為糧食糙米數公斤與副食費現金,學校大多將糙米折算現金,連同副食費一併撥發給學生。有了公費的挹注,解決學生生活基本開銷,使學生能專注投入課業與教師培育課程學習之上。 對於絕大多數的學生而言,每個月領到數百元的公費當下,扣掉伙食費的支出,剩下的生活開銷,到鄰近的龍泉街內,有為數眾多的麵食攤販,如陽春麵、粿條、肉絲麵、水餃等等,或者去吃名聞遐邇的師大牛肉麵,除了買一兩本書以外,可邀一、二知己,飽餐一頓,是最快樂的月初生活。如64級校友陳國川所說:「我們那時候吃麵最喜歡喊的就是,去大碗公來一碗牛肉湯麵,湯講的小聲一點,牛肉講大聲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