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Archives: admin

操場

民國70年代以前,本部操場四周邊都有教室、宿舍或大樓包圍,操場東側為籃球場與講台,東南側有舊體育館,南端有倉庫,西南邊有省立交響樂團大樓,西側為一整排的男生宿舍(僑生宿舍),北端有第三教職員宿舍,以及東北端還有中等教師研習中心大樓與舊音樂系教室。因此操場總是非常熱鬧,不論是晨間練習術科、音樂系練習樂器與聲樂,或是一般上課時間,以及傍晚的休閒時刻,操場為本部學生的重要生活圈。

樂智樓

樂智樓第一期於民國47年12月完工,第二期於民國49年12月完工,總面積為1,215.65平方公尺,初期前棟為數學系館後棟為一般教室,民國50-60年代,數學系隨著理學院遷移至公館校區,加上和平東路與師大路托寬,將原本的夜間部遷移至樂智樓,並將一樓改為郵局與福利社,民國73至85年改為進修部。其後一度擬改建為樂智大樓,因規劃與建案爭議,最後保留樂智樓作為辦公大樓,並將樂智大樓一樓委外經營商店,提供各式餐點、便利商店與郵局等,成為師生員工生活的一部分,可以悠閒的在平臺上用餐討論,也可能是匆忙購買餐點趕赴課堂或工作崗位,為師生重要的生活圈。

文薈廳

文薈廳於昭和2年(1926)落成,原是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的「生徒控所」,係提供學生休憩的重要場所。戰後臺北高等學校校地為本校接收後,因校內可用空間有限,自民國35-47年間生徒控所被改為教室使用,被稱為「東教室大樓」。期間曾提供藝術系(現稱美術系)使用,自民國47年年後皆維持為辦公室與教官室。民國75年年梁尚勇校長有鑑於本校休閒交誼之需求,於任內透過校友捐贈進行生徒控所內部改修,並命名為「文薈廳」,內部並附設餐飲部,將文薈廳重新定位回「師生交誼場所」。 直到民國92年將文薈廳、行政大樓、普字樓與禮堂評選為市訂古蹟,而樂智大樓建案被迫暫緩再議,最終在黃生校長任內才決定停止建案。文薈廳存續爭論因此告一段落。 有鑑於文薈廳與週邊古蹟的歷史文化價值,本校著手進行古蹟修繕工程,民國100年6月文薈廳修復完畢,9月正式重新啓用,因校長認為文薈廳必須成為一個充滿藝文氣息的人文空間。職事之故,文薈廳的使用不僅回歸為師生活動空間,更陸續注入本校文藝元素、生活文化等兼具理性與感性校園空間。

師大人的第三個情人節:西瓜節

六月五日是臺師大的生日,也是本校獨有的西瓜節。「西瓜傳情」是師大人的傳統,西瓜正是愛的表徵。西瓜節的由來與意涵也有諸多說法,送西瓜除了夏季應時水果中,西瓜無疑是最佳的消暑聖品,同時取西瓜英文Watermelon,音譯為「我的美人」,當遇到心儀的對象卻難以開口時,男生會在這天送西瓜給心儀的女生,不同顏色代表不同意義;送紅西瓜代表愛慕,送黃西瓜代表友情的意思,久而久之,西瓜節成了師大人用來傳情達意的象徵。 參考資料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大百寶箱》,頁239-24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位校史館,瀏覽日期2015.10.12,網頁:http://archives.lib.ntnu.edu.tw/c5/c5_2.jsp

從西湖變成綠豆湯的舊游泳池

當時校內的游泳池仍是沿用臺北高校時所建,於省師院時還曾被喻為西湖的舊游泳池,因為露天的關係且無完備的設備與充足經費,是露天更非溫水,對學生來說游泳課在冬天或月底是最痛苦的時刻,因為很久才會清洗換池水,加上露天常有異物掉入池中,游泳池最大的特色就是長滿青苔且池水是綠不見底。對體育系學生來說,更是求學時期難以忘懷的回憶,67級校友鄭志富回憶:「(游泳池)叫綠豆湯,那幾乎是我們的聖池阿,因為我們游泳課要上到十二月,所以每次上課的時候老師說下水我們都不下水,冷得要命啊!」。 參考資料 〈卓俊辰教授口述歷史〉(未刊),20150805。 〈鄭志副教授口述歷史〉(未刊),20150825。

公館校區

民國50年代中葉,臺灣省農林廳蠶業改良場因場地受限於都市發展之影響,預遷移至苗栗縣現址新蓋辦公及試驗研究場舍,原有的改良場土地經孫亢曾校長的努力爭取,由臺灣省政府決議,將約8.5公頃的土地撥給本校,以供擴建之需。民國56年臺灣省政府正式將用地撥予本校,改良場預計三年後完成場區遷移作業,本校即可進駐。為加快使用公館校地,改良場遷移期間,本校同時提出三年遷建計畫,卻因改良場遲遲未決定桑苗移植地點,至民國59年無法如期完成撥交作業。時至民國60年,張宗良校長到任後,積極推動土地移交事宜和土地整建,終於在民國62年完成公館校區土地整理並執行已規劃好的建設藍圖。歷經兩年多的建設,相繼完成教學大樓與成立圖書館分館,並依照先前規畫,將理學院遷往公館校區。

龍泉街

和平東路與現今的師大路前段,早期尚未規劃整理前有著截然不同的面貌。和平東路從前只不過是碎石鋪成,人煙稀少的羊腸小道,且隨著國民政府遷臺的國民,部分落腳於龍泉街周遭的防災用地(疏開地),相繼搭起違章建築,擺起小吃攤、自助餐、水果攤與冰店等等,使龍泉街漸漸成為學生休閒購物的最佳場所,龍泉街上每到黃昏都是車水馬龍,便宜又實惠的餐飲,各式各樣的麵攤,使學生求學期間增添更多不一樣的生活記憶。 參考資料 師大校友月刊,賴晚鐘(39級),〈往事掇遺〉,185期,頁10-11。 林麗華(61級),〈母校的懷念〉,慶祝第六任總統副總統就職暨卅二週年校慶特刊,頁10。

綠地上的悠閒時刻

民國70年以前,茵綠的校園使校內充滿生機,圖書館校區有兩塊綠地,一為舊圖書館前的椰林樹下,其次則位於現在綜合大樓與羅馬廣場上,在草地上放鬆聊天,更是學生社團、運動、表演等重要的休閒場所之一,64級校友陳國川回憶:「有時候就買一些啤酒,坐在那邊喝,但是喝啤酒有時就會被教官干涉」。等到夜間,圖書館前的夜景更是迷人,「婆娑樹影,迷濛燈光總是有說不出的神祕。如果你心中煩悶,那麼到光智橋畔走走吧,或者坐在草坪上,仰望長空璀璨的星星」。 參考資料 〈陳國川教授口述歷史〉(未刊),20150706。 〈黃福坤教授口述歷史〉(未刊),20150723。 師大校友月刊,胡德海,〈忘不了的母校〉,30週年校慶特刊,頁8。

樂群堂(已拆除)

樂群堂興建於民國46年,樓高二層,為最早的「師生交誼廳」,內有中心辦公室、學生組織辦公室、咖啡廳、郵局、乒乓室、商店等設施,提供學生飲食與社團活動、休閒等。樂群堂除了提供餐飲,又是學生休閒的核心,課餘時間的樂群堂總是最熱鬧,校友胡德海會議:「弦歌不輟的樂群堂,不管中午,或是黃昏,經常可以聽到「杜鵑圓舞曲」裏「布谷─布谷─」杜鵑鳥的啼聲,這不但替校園增添了綠意,也替青春的歲月留下了笑聲。即使不會土風舞,經過樂群堂時,你也總愛駐足,傾聽那優美的旋律,想像那曼妙的舞姿,分享一下他人的歡樂。」 參考資料 師大校友月刊,胡德海,〈忘不了的母校〉,30週年校慶特刊,頁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