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坤

出自師大維基
在2015年1月20日 (二) 14:38由WebAdmin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陳慧坤

陳慧坤,號上苑,1907年6月25日生於台灣省台中縣龍井鄉。擅長國畫、油畫與膠彩畫;繪畫由中西傳統出發,致力於將中西繪畫冶為一爐。十五歲進入台中一中就讀,二十歲入東京川端畫學校學習素描,並於而十二歲時考取了東京美術學校師範科;當時的陳慧坤素描科由田邊至教授評分,取得滿分一百,破了東京美術學校創校四十一年的紀錄,從此被人稱作”川端老大”。1931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後,回到台灣,繼續從事油畫創作,認為台灣的氣候、原住民的風俗文化,與高更筆下大溪地的景色很類似,因此跋山涉水,尋找畫題,嘗試高更的風格。然因在調色無法突破而暫時放棄油畫,致力改向東洋畫創作,並參加台展、府展。總觀其創作主題,早年創作題材以靜物為主,中年以後則以大自然題材。作品曾參加各屆省展,並任審查委員、評議員;並曾舉行個展多次。

藝術教育

除了創作之外,陳慧坤亦對藝術教育有深刻的貢獻。1947年陳慧坤任教於省立台灣師範學院美術系,兩年後溥心畬由大陸來台,任教於二年級的國畫老師;陳慧坤正好是該班導師,便利用機會就近觀摩學習其構圖和用筆意境,受益頗豐,製作《次高山》、《玉山》等風景作品,《玉山》風景已滲入國畫筆法。1951年的《能高瀑布》,正是陳慧坤觀摩溥心畬構圖與用筆頗有心得之時,此作也帶有實驗精神,但仍有傳統國畫的格式。至十七年後的《十分瀑布》,雖然畫題為不同的景色,但可看出已跳脫傳統國畫的形式。

出國進修

不僅在創作媒材與表現方式上力求突破,陳慧坤亦是位不斷追求新知的藝術創作者。1960年陳慧坤赴法進修考察美術教育,參觀美術館,並至西、義、比、荷、德等國旅行寫生。1961年回國後,陳慧坤始有計畫地進行「研究性」畫作,先以一年的時間嘗試那比派的畫,然後分別以三年的時間,從事野獸派和立體派的畫,這些「研究性」畫作大多都沒有發表。而1969年陳慧坤再次赴歐,在巴黎停留四個月,這時,陳慧坤對於東洋畫、國畫,以及西洋畫的古典派、印象派、那比派、野獸派、立體派等各派的技法,已有相當的認識並能以融會貫通,因此,「盡可能的放任自己去自由自在的畫」。在1969年之後的十五年間,陳慧坤又五度出國旅行寫生,去了許多不同國家,也畫出不少出色的作品。

創作風格

陳慧坤一生勤於繪畫,埋首鑽研色彩,實驗各種新方法,並且融合了膠彩、水墨、油畫三個領域,構築獨特的繪畫風格。其對大自然無比敬重,青年時代嚮往印象派畫法,寫生的足跡遍及台灣及全世界;陳慧坤於八十自述中表示:「堅持自己的路程,探究美的正確方向,能獻身於美術的教育與創作,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矣!」由此可見其實為一致力藝術、奉獻教育者的大師典範。
撰寫人:胡櫨文


本文出自師大百寶箱,如您欲修正相關內容,請您來信[[1]]ntnuhis@ntnu.edu.tw說明,我們會在未來再版時彙整相關意見供師長參考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