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許常惠 的原始碼
←
許常惠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該頁面已被保護以防止編輯或其他操作。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image:image52.jpeg|許常惠青年時期照片|thumb]] ==生平== 許常惠教授於1929年9月6日出生於彰化縣和美鎮,中學畢業於省立台中一中,大學就讀於省立台灣師範學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前身)音樂系,主修小提琴。1954~1958年期間在法國巴黎法蘭克音樂學院深造,學習作曲理論與西洋音樂史。回國之後任教於國立臺灣藝專,1980年之後轉任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許常惠教授於教學之餘,致力於音樂創作與傳統音樂的調查研究,且積極參與政府與音樂方面的各項制度的建立,對促進臺灣音樂的制度化等有多方面的貢獻。 ==音樂創作== 從1956年創作第一首樂曲【那一顆星在東方】,至去世前的〈鄭成功〉,許常惠教授的音樂作品有46部(總計115首),類型包括舞台劇、清唱劇、管絃樂、室內樂、獨奏曲、合唱及獨唱曲等,體裁豐富且多樣,頗有大作曲家的規模。他的有名作品,早期者如〈三重奏鄉愁三調〉、〈賦格三章有ㄧ天夜在李娜家〉,中期作品如〈白萩詩五首〉(清唱)、〈葬花吟〉、〈舞劇嫦娥奔月〉(管絃樂曲),晚期作品如〈楊喚詩十二首〉、〈歌劇白蛇傳〉、〈舞劇桃花姑娘〉(管絃樂曲)、〈歌劇鄭成功〉等。 ==學術成就== 許常惠教授在學術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極為豐富,專著方面,包括西洋音樂家音樂理論、台灣傳統音樂等,共計40種,音樂學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如《台灣音樂史初稿》、《民族音樂學導論》、《民族音樂論述稿》,研究視野甚具開創性;《追尋民族音樂的根》對傳統音樂的社會文化價值的見解,促進社會對傳統音樂的重視起了一定的作用;歐洲藝術音樂方面的編著如《杜布西》、《西洋音樂研究》、《音樂七講》(Stravinsky原著)等,對引進歐洲先進的音樂觀念相當具有時代作用。 ==傳統音樂之提倡== 許常惠教授對台灣傳統音樂的具體貢獻,一為民間藝人的發掘,二為樂種的保存。傳統音樂與戲劇類的重要民族藝術藝師,或薪傳獎藝師,其中多位著名的藝人如陳達、陳冠華、廖瓊枝等,都經由他首次發掘,並不斷地引介以演出機會,使社會從接觸、認識,至肯定藝人的藝術成就。 ==社會服務與榮譽== 許常惠教授擔任過之無給職服務性職務超過三十項,具有開創性且影響較深遠者如:亞洲作曲家聯盟主席暨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理事長,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常務董事、執行長、董事長,中華民國著作權人協會常務理事兼音樂著作權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民族音樂學會理事長。他畢生所獲得的榮譽頗多,最為顯赫者如:總統府頒贈之「二等景星勳章」、法國文化部頒贈「藝術與文學類騎士勳章」(Chevalierdans l’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法國政府頒贈榮譽軍團長官級(Officier de Legion d’Honneur)勳章等。 <br>撰寫人:呂錘寬[[Category:師大大師]]
此頁面包含以下模板:
模板:師大百寶箱
(
檢視原始碼
)(保護)
返回到
許常惠
。
導航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使用說明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