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交響樂團: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師大維基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新頁面: thumb 國家交響樂團(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NSO),前身名為「聯合實驗管絃樂團」(簡稱聯管),由中華民...)
 
(已保護「國家交響樂團」([編輯=僅允許管理員](無限期)[移動=僅允許管理員](無限期)))
(沒有差異)

2015年1月19日 (一) 14:55的修訂版本

國家交響樂團

國家交響樂團(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NSO),前身名為「聯合實驗管絃樂團」(簡稱聯管),由中華民國教育部於1986年輔導成立,與師大有著密切關聯。團名「實驗」意在探尋如何經營真正能在台灣生根立足的指標性樂團;「聯合」是指教育部為儲備優秀演奏人才,於1983年於當時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藝術學院以及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分別成立實驗管絃樂團,以經費輔助三校延聘專任演奏人才,然後於1986年,將三校樂團合併,即命名為「聯合實驗管絃樂團」。1994年,教育部為樂團步入專業化管理,正式將樂團改組更名為「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並改由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代管。2005年正名為「國家交響樂團」,並成為改制後,行政法人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第一支附設演藝團隊。


1983年8月,教育部為推廣音樂教育,配合社教機構及縣市文化中心演出之需要,輔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立藝術學院(現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現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等三校,分別設立實驗管絃樂團。

1986年8月,教育部將三校實驗樂團合併,同時延攬海內外演奏精英,組成「聯合實驗管絃樂團」,樂團成立初期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代管,並由梁尚勇校長兼任首任團長(1986-1993)。法國籍指揮艾科卡(Gerard Akoka)為首任藝術指導暨常任指揮(1986-1990),歷任音樂總監和指揮包括史耐德、本校之許常惠、張大勝及林望傑、簡文彬等人,目前之音樂總監為呂紹嘉。

1989年,教育部研訂「聯合實驗管絃樂團設置要點」,同時報請行政院核定之後,團長仍由臺師大校長梁尚勇擔任,副團長依行政、專業分工原則,分別由師大音樂系主任陳茂萱擔任行政副團長(1989-1994),以及當時 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廖年賦教授擔任駐團副團長(1989-1994),除樂團行政人員外,另於師大音樂系置秘書一人,負責師大與樂團和教育部之聯繫與溝通,音樂系之林明慧、孫愛光教授均曾擔此職。

目前,NSO每個樂季約演出80場次,演出內容涵蓋貝多芬、馬勒的交響曲、華格納的歌劇等,演奏水準極高,是國人最引以為傲的專業音樂團體。

行政體制上,由原師大代管的狀況逐年改變為行政法人之體制,除前述之音樂總監外,師大前校長、前文建會主委暨前教育部長之郭為藩教授;本校陳郁秀教授亦曾任前兩廳院董事長;68級音樂系友劉瓊淑則為前任藝術總監,國家交響樂團與本校之關係深遠而密切。
撰寫人:孫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