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師大維基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第 4 行: 第 4 行:
 
==共生樂園==  
 
==共生樂園==  
 
同在圖書館校區機械大樓上的第二座公共藝術作品「共生樂園」在民國一百年元月正式亮相,委由校友盧明德教授設計,欲傳達的則是自然與人文間的對話。張國恩校長期許台師大培養科技與人文優秀人才之時要能有更兼容的環境,訴求自然與藝術之間的對話。創作者盧明德教授從科技與人文之間找尋構思的起點,經過雷射雕刻、晒版洗版、烤漆填色的過程,將公開票選出爐的師大校園動植物圖騰進行創作和幾何造型的編排。公共藝術不是一件被挑選好的藝術品如何置放,由台師大現有公共藝術作品可以歸結,藝術家進行創作之時仍考量學校的歷史、場域環境的特性場所精神、並製造公共參與創作的機會。好的公共藝術作品,是能夠引起認同意識或論述省思的藝術。
 
同在圖書館校區機械大樓上的第二座公共藝術作品「共生樂園」在民國一百年元月正式亮相,委由校友盧明德教授設計,欲傳達的則是自然與人文間的對話。張國恩校長期許台師大培養科技與人文優秀人才之時要能有更兼容的環境,訴求自然與藝術之間的對話。創作者盧明德教授從科技與人文之間找尋構思的起點,經過雷射雕刻、晒版洗版、烤漆填色的過程,將公開票選出爐的師大校園動植物圖騰進行創作和幾何造型的編排。公共藝術不是一件被挑選好的藝術品如何置放,由台師大現有公共藝術作品可以歸結,藝術家進行創作之時仍考量學校的歷史、場域環境的特性場所精神、並製造公共參與創作的機會。好的公共藝術作品,是能夠引起認同意識或論述省思的藝術。
<br>撰寫人:陳瑞鴻[[Category:校園風貌]]
+
<br>撰寫人:陳瑞鴻
 
+
[[Category:校園公共藝術]]
 
----
 
----
 
{{師大百寶箱}}
 
{{師大百寶箱}}

2015年6月7日 (日) 11:31的最新修訂版本

公共藝術的定義在世界各地各有不同,綜觀可得“強調公共性、社會性及參與性是對公共藝術的普遍共識”。隨時空和社會發展需求,公共藝術是一個持續成長、豐富的概念。

師大大獅

師大大獅/陳漢元攝
位於校本部圖書館校區,進修推廣部和博愛樓之間的作品「師大大獅」,是台灣師範大學校園內首座大型公共藝術作品。民國九十八年時任校長郭義雄教授及副校長陳瓊花教授和藝術學院院長林昌德教授為使校園空間更活潑、更具藝術氣息,討論後委由留學義大利的雕塑家—林正仁督導規劃,帶領美術系學生共同創作,完成此座耗資300萬、費時兩年的作品「師大大獅」。此件公共藝術作品由成功行銷台師大的標語「師大大師」諧音為發想,以獅王象徵學術教育界龍頭地位的台師大,大師輩出、人才濟濟。伸手托腮不張爪的獅王強調的不是威猛霸氣,在此更強調的是領導者的運籌帷幄和慎思明辨,面對西洋棋局彷彿思考如何經營,要在世局中洞燭先機。 這樣的一件公共藝術作品配合原有建築物地下室氣窗通風凹槽巧妙設計,獅王身軀藏於其中,自然不造作更活絡原本較為厚實堅硬的建築,能融入圖書館校區環境,甚至作品本身也是可以讓觀者走進去互動的空間。獅王思索的棋局,盤面一格格都有各學院推薦大師之名入列,從設計、徵選到落實,處處可見學校師生的共同參與,可謂公共藝術不只是作品的設置,更是群體對話、公共性的參與之成功案例。

共生樂園

同在圖書館校區機械大樓上的第二座公共藝術作品「共生樂園」在民國一百年元月正式亮相,委由校友盧明德教授設計,欲傳達的則是自然與人文間的對話。張國恩校長期許台師大培養科技與人文優秀人才之時要能有更兼容的環境,訴求自然與藝術之間的對話。創作者盧明德教授從科技與人文之間找尋構思的起點,經過雷射雕刻、晒版洗版、烤漆填色的過程,將公開票選出爐的師大校園動植物圖騰進行創作和幾何造型的編排。公共藝術不是一件被挑選好的藝術品如何置放,由台師大現有公共藝術作品可以歸結,藝術家進行創作之時仍考量學校的歷史、場域環境的特性場所精神、並製造公共參與創作的機會。好的公共藝術作品,是能夠引起認同意識或論述省思的藝術。
撰寫人:陳瑞鴻


本文出自師大百寶箱,如您欲修正相關內容,請您來信[[1]]ntnuhis@ntnu.edu.tw說明,我們會在未來再版時彙整相關意見供師長參考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