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師大維基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新頁面: 牟先生享壽87歲(民國前3年至民國84年),生於山東棲霞,辭世於台北。 ==生平== 先生於民國16年進北京大學預科,後就讀哲學系。 民國21...)
 
第 34 行: 第 34 行:
  
 
<br>撰寫人:王開府[[Category:師大大師]]
 
<br>撰寫人:王開府[[Category:師大大師]]
 +
 +
----
 +
{{師大百寶箱}}

2015年1月20日 (二) 14:10的修訂版本

牟先生享壽87歲(民國前3年至民國84年),生於山東棲霞,辭世於台北。

生平

先生於民國16年進北京大學預科,後就讀哲學系。

民國21年熊十力先生返北京大學講學,牟先生自此從遊,深受感發。次年先生畢業,自民國31年起,陸續任教於華西大學、中央大學、金陵大學、江南大學、浙江大學,這段時期以講理則學(邏輯)與西方哲學為主,並發表有關儒學之論文。

38年國事逆轉,先生隻身來台,39年秋應聘在本校(時稱「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國文學科任教,講授理則學、哲學概論、先秦諸子與中國哲學史,時學科主任為高鴻縉教授。先生住龍泉街口本校第6宿舍210號。40年主持師大人文講座(人文講習會),隨即發展為「人文學社」。

43年受聘為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哲學組審議委員,並發起「人文友會」借師大教室聚會,隔週一次,講習之內容輯為《人文講習錄》,發表於香港《人生雜誌》。先生在師大任教前後達6年,對師大人文教育影響極為深遠。

45年秋,先生轉至東海大學任教。

47年元旦,與唐君毅、徐復觀、張君勱聯名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49年10月應香港大學之聘,離台赴港,主授中國哲學。

57年春,應唐君毅先生之請,由港大轉中文大學研究院及新亞書院哲學系任教,並兼系主任。

63年受聘於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主講康德哲學,並借師大教室上課,以利各大學研究生聽講。

64年回香港任教新亞研究所。65年應教育部客座教授之聘返台,於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講學。

67年應師大之邀,講授「文化意識宇宙的函義」。後遂陸續往返於香港新亞研究所及台灣各大學之間講學。73年行政院頒發先生國家文化獎章,由嚴前總統頒獎。

76年榮獲香港大學頒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77年應邀於師大主辦之「王陽明學術討論會」作主題演講。

84年4月9日因高齡體弱,引起諸器官併發症,病逝於台大醫院,享壽87歲。

弟子

先生在台之門人,有蔡仁厚、戴璉璋、唐亦男、周群振、王邦雄、曾昭旭、袁保新、謝仲明、高柏園、楊祖漢、李明輝、陳德和、林安梧、王財貴、莊耀郎等人,不少皆曾就讀師大,弘揚師學,不遺餘力。其他指導之博、碩士研究生無數,不及備載。

學術著作

先生學術專著計37種,其他單篇論文極多。專著與單篇總計553篇,另有未刊遺稿12篇,合計565篇,可謂著作等身,有功斯文。先生在其《五十自述》〈序〉中說:「五十而後,吾之生命集中於往學之表述,如是,遂有詮表中國各期思想之專著之寫成。」故先生之重要專著多在50歲以後完成。其學術研究質量並佳,著作兼含中國與西方哲學思想,一生講授哲學,身體力行,作育英才無數。先生於八秩壽慶時云:「從大學讀書以來,六十年中只做一件事,即:『反省中國之文化生命,以重開中國哲學之途徑。』」先生志高學富,對中國文化與哲學善盡承先啟後之慧命,被尊為「一代哲人」乃實至名歸。

學術貢獻

先生一生之學術貢獻可略舉以下數端:一、對中國文化、歷史與哲學廣泛且通達之研究,當代無出其右;二、對儒、道、釋三教之詮釋、分判與理論建構,獨見慧眼,度越前賢,啟發後學;三、關心中國之政道與治道,針對時弊及未來發展,理事圓融,卓有所見;四、對西方哲學如邏輯與康德哲學等深入研究,尤其對康德三大批判逐一解析,並論人「智的直覺」及「圓善」的可能,精闢之創見,實已融會東西方哲學,指出康德哲學進一步拓展之方向,亦奠定中國文化、哲學歷古彌新之地位。綜合以上數端,先生閎中肆外,暢發內聖外王之學,厥功至偉,足稱當代「大師」。


撰寫人:王開府


本文出自師大百寶箱,如您欲修正相關內容,請您來信[[1]]ntnuhis@ntnu.edu.tw說明,我們會在未來再版時彙整相關意見供師長參考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