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臺北高等學校時期

出自師大維基
在2015年6月8日 (一) 08:45由WebAdmin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臺北高等學校建築外觀

臺北高等學校

臺北高等學校初名「臺灣總督府高等學校」,大正十一年(1922)四月一日創立。創設之初,係先暫借臺北州立第一中學(簡稱臺北一中,即今南海路建國中學,當時是日人子弟就讀的學校)部分校舍開辦,籌備校長亦由臺北一中校長松村傳兼任。1925年,高等學校高等科立後,由留美素有自由主義學者之名的三澤糾出任校長。1926年三月,高等學校新建普通教室與生徒控所落成,同年四月二十六日,始正式從龍口町的臺北一中遷入古亭町的新校舍(今和平東路臺灣師範大學)上課,並於昭和二年(1927)五月十三日改稱「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

菁英教育

戰前日本的學制採菁英教育,一所校園新穎、師資優秀、設備且又齊全的高等學校,招生名額始終維持在相當有限的定額,入學考試競爭異常激烈,若非來自名校的高材生,絕難擠進高等學校的窄門。但一經錄取,高等科三年卒業,便無需再經考試,即可申請升上帝國大學。當時九所帝大(日本本土七所、朝鮮一所、臺灣一所)的招生總人數,與全國高校生人數相同,意即每一個高等學校應屆畢業生,一定可以進入一所帝大就讀。申請就讀的科系,只要沒超過該學系收容名額的話,都可以入學;若有超過,才要考試。臺北高等學校是臺灣總督府比照日本國內學制創設的學校。創立之初,先設尋常科,每屆錄取40名六類,主修德文的為乙類)。每類每年各取40名學生,規定半數由尋常科畢業生免試直升和各中學校長推薦保送;半數公開招生,由五年制中學畢業生或四年肄業生以同等學歷資格報考,經考試及格錄取,修業年限3年(戰時縮短為2年)。當1925年臺北高等學校增設高等科的同時,臺灣總督府除了忙於古亭町為高等學校趕建校舍外,還在富田町(今羅斯福路臺灣大學)積極籌設一所帝國大學。1928年4月,臺北帝國大學創校招生,臺北高等學校第一屆高等科的畢業生,正好銜接成為臺北帝國大學第一屆入學的新生。

歷屆校友

根據臺灣總督府各年《總計書》、《學事年報》資料所載,累計1928-1945年臺北高等學校畢業生數,日籍生2,035人,臺籍生僅591人(約只占二成)。雖然臺籍生進入臺北高等學校的機會遠不及日籍生,但能考上的卻極優秀。從高等學校畢業再經深造,日後個個都很有成就,例如臺灣第一位民選總統李登輝先生,便是1941年以同等學歷資格越級考上高等學校,並於1943年第17屆文科甲類畢業的高材生。他如總統府資政辜振甫(10文甲)、辜寬敏(20文科),前行政院副院長、臺灣第一位農學博士徐慶鐘(1理乙),立法院院長劉闊才(5文乙),司法院院長戴炎輝(3文乙)、副院長洪壽南(5文乙),考試院副院長林金生(9文甲),監察院副院長周百鍊(6理乙),臺北巿長黃啟瑞(6文甲),宜蘭郡守楊基銓(10文乙),司法院大法官蔡章麟(2文乙)、洪遜欽(8文乙),高等法院院長林玉秋(2理乙),行政院衛生署署長許子秋(13理乙)、施純仁(17理乙),臺大醫學院院長魏火曜(2理乙)、黃伯超(19理乙),臺大醫院院長楊思標(12理乙),中研院院士李鎮源(8理乙)、宋瑞樓(11理乙),眼科名醫陳五福(12文乙)、醫師畫家許武勇(14理乙),經濟家張漢裕(7文甲),大同工學院創辦人林挺生(12理甲),臺大文學院教授吳守禮(3文乙)、醫學院教授林宗義(13理乙)、吳新英(15文甲),圖書館系主任賴永祥(15文甲)、地質系主任王源(20理乙),臺師大衛教系主任王老得(13理乙),語言學家王育德(16文甲),名作家黃得時(6文甲)、邱永漢(16文甲),都是臺北高等學校畢業的傑出校友。這所總統、五院高官、工商企業領袖、醫學界大老、學者作家都念過的學校,真可說是孕育臺灣上一代菁英的搖籃。 日治末期,太平洋戰爭爆發,壯丁(年輕教師)紛赴戰場,中學師資漸感不足,總督府便由臺北高等學校代辦「臨時教員養成所」以培育師資。

戰後

戰後,大批日籍教師遣送回日本,全臺中學師資,異常缺乏。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教育急務首在成立師範學院,大量就地培育師資以解決嚴重的教師荒。又依中華民國學制,先前日人在臺通行的「六五三三制」(小學六年、中學五年、高等學校三年、帝國大學三年),須改為「六三三四制」(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原臺北帝國大學,應由教育部接收,改制為國立大學;原總督府臺北高等商業學校(1944年更名臺北經濟專門學校)、臺中高等農林學校(1943年更名臺中農林專門學校)、臺南高等工業學校(1942年更名臺南工業專門學校)、臺北高等學校,均係招收五年制中學校畢業生,再修業三年之專上學校,統由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接收,改制為專科學校或獨立學院。其中,臺北高等學校設備佳、師資優、校舍宏偉,且已在培育中學師資,實最宜接收改制為師範學院之學府。又其附屬之四年制尋常科(相當一般五年制之中學校),尚有未畢業之學生,為使其繼續修滿新制高三之學業,然後升上大學,故有必要在原高等學校內,設一短期性之「省立臺北高級中學」(過渡性質之附屬中學,僅短暫存在四年,1949年7月31日最後一屆學生畢業,便停辦廢校)。

接收改制

民國三十四年(1945)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奉教育部令主持接收臺北帝國大學之羅宗洛,及奉臺灣行政長官公署令接收臺中農林專門學校之周進三,均於十一月中旬前完成接收手續,而原定要來接收臺北經濟專門學校及臺北高等學校者,卻尚未抵臺,行政長官公署於是改派張金潤代理接收臺北經濟專門學校,並暫代理校長及兼代省立臺北高級中學校長。翌年元月,經濟學者周憲文抵臺,張金潤便卸兼臺北經濟專門學校校長一職。元月二十三日,行政長官公署改臺北經濟專門學校為臺灣省立法商學院,任命周憲文為院長。同年六月,行政長官公署在舊制臺北高等學校原址成立省立師範學院後,張金潤亦即卸兼省立臺北高級中學校長之職,行政長官公署任命省立師範學院院長李季谷兼省立臺北高級中學校長。 省立師院與臺北高級中學,一如臺北高等學校高等科之與尋常科,校舍同在一處,設備共通使用,教職員相互兼任教職,彼此視同一校,圖儀設備,皆由師院派員管理。師院完全沿用高等學校校舍,原本館改稱行政大樓,講堂改名禮堂,普通教室改稱二進普字樓。普字樓西側走廊銜接理化教室,師院新成立之理化系,即以此為系館,並留用日籍教師佐伯秀章為理化系專任教授。行政大樓二樓原為臺北高校之生物實驗室、博物教室、標本室、動物教官室、植物教官室、地質礦物教官室,師院成立時,整合動、植、礦物三科儀器設備而成立博物系,並留用高校日籍教師松本邦夫為博物系專任教授。行政大樓三樓原為臺北高校圖書室,師院成立,亦以此為圖書館,並留用日籍教德文的石本岩根教授為圖書館主任。本館三樓頂棚架懸掛的自由之鐘,鐘聲嘹亮悠揚,師院也沿用保留至今,故師院首任李季谷院長說:「本學院奉令指定在舊高等學校籌辦」,第三任劉真院長說:「師範學院的前身為日治時代之臺北高等學校」。
撰寫人:林礽乾


本文出自師大百寶箱,如您欲修正相關內容,請您來信[[1]]ntnuhis@ntnu.edu.tw說明,我們會在未來再版時彙整相關意見供師長參考修正。

此分類目前未包含頁面或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