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心畬: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新頁面: thumb ==生平== 溥心畬,愛新覺羅氏.溥儒,1896年生於北京恭王府,初字仲衡,後改心畬,號西...) |
(沒有差異)
|
2014年12月29日 (一) 16:07的修訂版本
生平
溥心畬,愛新覺羅氏.溥儒,1896年生於北京恭王府,初字仲衡,後改心畬,號西山逸士。自幼聰穎,四歲習字,六歲始讀詩書,七歲能作詩詞,1910年入法政大學(貴冑法政學堂)。武昌起義後,為避戰亂隱居宛平縣桑乾河西的馬鞍山(即西山)戒臺寺。隱居期間除獨自苦讀進修外,也與戒臺寺週遭的出家人與禪師相互來往交遊,對其日後的作品影響甚大。他學問淵博,精於考證注疏,於經史子集無不足涉,造就了他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更培養了他嚴謹的治學態度。一生著作頗豐,藝術成就斐然,是近代以畫聞名的巨擘中,少數能有深厚學術功力的人。
1926年,溥心畬與張大千會於北平,是「南張北溥」會面之始,此後兩人成為好友,交往甚密,常相互題畫、談詩論書,也曾一起合作畫,情誼相當深厚。1948年溥心畬遊歷杭州,受邀至國立杭州藝專講學,為該校帶來北方較為細緻工整的畫風,令當時的學生耳目一新,也顯示溥心畬在教學上的熱誠,以及繪畫風格上的才情顯現。
國共內戰開始後,時局混亂,溥氏開始逃亡的生活,直至1949年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來臺後他婉謝的考試院的公職,接受師範學院校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劉真的聘請至藝術系(美術學系)任教;教育工作是其喜愛的工作之一,他本身也是十分講究師道的儒者,以「師道保持者」自許。除了平時在校授課外,也設帳授徒,渡臺後廣收門生,可以說是「有教無類」。1955年獲韓國漢城大學頒贈名譽法學博士學位並遊歷韓國。
溥心畬從1949年至1963年在師大藝術系任教十餘年,受其教誨薰陶的學生約有三、四百名之多,師大學生十分景仰溥心畬,在其教導下人才輩出;除了溥心畬的繪畫技巧外,學生還從中體會到其個人深厚的文人氣質,並將此精神轉移至其他方面之創作,獲得相當的成就。
藝術成就
藝術成就上溥心畬集詩、書、畫三者於一身,為文人畫之典範,其畫中馬遠、夏圭等院體風格的逸趣流露,與浙派青秀雅潤的文人氣質,說明了它融合了中國畫南、北宗之養分,加上自身之文學修養與思想情感,而能有自我之面貌。作品流露出高雅脫俗的氣質和精湛的筆墨技巧,且背後深厚的人文素養,結合了詩文、經學、書法、音樂、戲曲等多元的成就。他一生勤勉於詩文書畫,馳騁在藝術之中,作育英才無數,是近代中畫壇上的皇族奇葩。
撰寫人:蔡承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