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薈廳: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新頁面: ==歷史沿革== 文薈廳為日治時期臺北高等學校之「生徒控所」落成於1926年(大正15 年),是繼普通教室後第二棟完工的建物,為一層樓斜屋...) |
|||
第 17 行: | 第 17 行: | ||
<br>撰寫人:游政龍 | <br>撰寫人:游政龍 | ||
[[Category:校園風貌]] | [[Category:校園風貌]] | ||
+ | |||
+ | ---- | ||
+ | {{師大百寶箱}} |
2015年1月20日 (二) 14:00的修訂版本
歷史沿革
文薈廳為日治時期臺北高等學校之「生徒控所」落成於1926年(大正15 年),是繼普通教室後第二棟完工的建物,為一層樓斜屋頂之加強磚造建 築,位在普通教室的東側,兩者以廊道相連,室內以隔間牆分隔成二個空 間,分別作為「尋常科生徒控所」及「高等科生徒控室」,提供兩科別的學 生使用。為學生等候上課的活動場所,堪稱為全台第一棟學生活動中心。 日治時期臺北高等學校向來以自由學風著稱,學生有自主經營的新聞報刊「臺高新聞編輯部」,「生徒控所」局部空間如夜用的「生徒集會所」空間,透過學生自製規定自行管理,表現出獨立自主的精神,是現今教育自由學風的典範。在此教育環境下,屬於學生的生徒控所設施具有重要的意義,是學生運用、活動的主要場所。
1946年以後將原生徒控所變更為教室使用,由於位置在校本部的東側,因此被稱為「東教室大樓」,1958至1980年間為教官室及主計室之辦公室空間;除了既有行政空間與教室空間外,在普通大樓未加蓋藝術教室前,省立師範學院並於其內設一美術教室,提供藝術系使用,並在室內以木板作出隔間。在此期間師大諸多藝術人才均曾於此創作與學習,其中藝術大師楊英風亦在此任教,透過歷史照片得知原生徒控所彈性多樣運用的空間特性,正符合了藝術教室的使用需求。美術教室此段空間歷史亦深化了現今文薈廳的歷史深度,並豐富其人文內涵。
1986年梁尚勇校長任期間將重新進行建物室內整修工程,並委外由廠商進駐經營,成為具有餐飲、休憩功能的餐飲空間「文薈廳」,並在1986年6月校慶當日揭幕。文薈廳於1997年11月發生火災,受災部位主要集中在建物北側的廚房,包含屋架、天花板、屋頂承板、室內牆面、局部外牆、及室內的木作窗扇等構材,均受到火災燒毀或煙燻等破壞;2003年經文薈廳改建及老樹保存議題,加速校園內其他三棟建築古蹟指定的作業,最後於2003年8月21日經臺北市政府公告為市定古蹟。為本校四棟古蹟建築--「臺北市市定古蹟臺灣師範大學原高等學校校舍」之一,乃本校珍貴文化資產。
2010年9月本校開始進行文薈廳修復工程,開啟校區內四棟市定古蹟之修復工作,並於2011年5月完工,9月文薈廳正式啟用,提供師生一個集交流、文創、展演、閱讀、輕飲食等,同時是學生自由與自治的舒適空間。
建築特色
文薈廳(生徒控所)整體結構為一層樓之鋼筋混凝土骨組加磚構造(加強磚造),屋頂為兩坡水斜屋頂,屋頂構架為鋼骨屋架「芬克式屋架」(Finktruss),一共八組,建物西側外廊造型上仿歌德建築飛扶壁的樣式,並設有簷廊銜接至本館、普通教室,室內以磚牆分隔成兩間。
文薈廳(生徒控所)外觀為清水磚露明結合洗石子裝修,洗石子裝修部位在腰壁、窗簷飾帶、窗框周邊等位置。屋頂表現以淺灰色的水泥棧瓦披覆,水泥瓦是當時相當新的構材;簷口設有天溝,並有落水管附於簷廊的鋼筋混凝土柱;兩側山牆設有圓形天窗,天窗為木作,並雕飾為「六芒星」紋古典樣;窗扇門扇均為木作,窗扇形式為早期洋式建築常使用的上下推拉窗,窗扇上部並設有氣窗。
撰寫人:游政龍
本文出自師大百寶箱,如您欲修正相關內容,請您來信[[1]]ntnuhis@ntnu.edu.tw說明,我們會在未來再版時彙整相關意見供師長參考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