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許常惠 的原始碼
←
許常惠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本頁面僅限管理員進行變更。如您有任何意見,歡迎利用本頁之
討論
頁面進行編寫,我們會盡快回覆您。或可來信
ntnuhis@deps.ntnu.edu.tw
指教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image:image52.jpeg|許常惠青年時期照片|thumb]] ==生平== 許常惠教授於1929年9月6日出生於彰化縣和美鎮,中學畢業於省立台中一中,大學就讀於省立台灣師範學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前身)音樂系,主修小提琴。1954~1958年期間在法國巴黎法蘭克音樂學院深造,學習作曲理論與西洋音樂史。回國之後任教於國立臺灣藝專,1980年之後轉任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許常惠教授於教學之餘,致力於音樂創作與傳統音樂的調查研究,且積極參與政府與音樂方面的各項制度的建立,對促進臺灣音樂的制度化等有多方面的貢獻。 ==音樂創作== 從1956年創作第一首樂曲【那一顆星在東方】,至去世前的〈鄭成功〉,許常惠教授的音樂作品有46部(總計115首),類型包括舞台劇、清唱劇、管絃樂、室內樂、獨奏曲、合唱及獨唱曲等,體裁豐富且多樣,頗有大作曲家的規模。他的有名作品,早期者如〈三重奏鄉愁三調〉、〈賦格三章有ㄧ天夜在李娜家〉,中期作品如〈白萩詩五首〉(清唱)、〈葬花吟〉、〈舞劇嫦娥奔月〉(管絃樂曲),晚期作品如〈楊喚詩十二首〉、〈歌劇白蛇傳〉、〈舞劇桃花姑娘〉(管絃樂曲)、〈歌劇鄭成功〉等。 ==學術成就== 許常惠教授在學術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極為豐富,專著方面,包括西洋音樂家音樂理論、台灣傳統音樂等,共計40種,音樂學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如《台灣音樂史初稿》、《民族音樂學導論》、《民族音樂論述稿》,研究視野甚具開創性;《追尋民族音樂的根》對傳統音樂的社會文化價值的見解,促進社會對傳統音樂的重視起了一定的作用;歐洲藝術音樂方面的編著如《杜布西》、《西洋音樂研究》、《音樂七講》(Stravinsky原著)等,對引進歐洲先進的音樂觀念相當具有時代作用。 ==傳統音樂之提倡== 許常惠教授對台灣傳統音樂的具體貢獻,一為民間藝人的發掘,二為樂種的保存。傳統音樂與戲劇類的重要民族藝術藝師,或薪傳獎藝師,其中多位著名的藝人如陳達、陳冠華、廖瓊枝等,都經由他首次發掘,並不斷地引介以演出機會,使社會從接觸、認識,至肯定藝人的藝術成就。 ==社會服務與榮譽== 許常惠教授擔任過之無給職服務性職務超過三十項,具有開創性且影響較深遠者如:亞洲作曲家聯盟主席暨亞洲作曲家聯盟中華民國總會理事長,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常務董事、執行長、董事長,中華民國著作權人協會常務理事兼音樂著作權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民族音樂學會理事長。他畢生所獲得的榮譽頗多,最為顯赫者如:總統府頒贈之「二等景星勳章」、法國文化部頒贈「藝術與文學類騎士勳章」(Chevalierdans l’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法國政府頒贈榮譽軍團長官級(Officier de Legion d’Honneur)勳章等。 <br>撰寫人:呂錘寬[[Category:師大大師]] ---- {{師大百寶箱}}
此頁面包含以下模板:
模板:師大百寶箱
(
檢視原始碼
)(保護)
返回到
許常惠
。
導航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使用說明
數位校史館
師大精神
發展階段
校園風貌
典範人物
校園活動
社團活動
校務資訊
校園刊物
師大時光機
常見問題解答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